“女卫生间”中不堪入目的一幕曝光,撕裂多少家庭病态的遮羞布

佚名 举报 | 买帖

| 史论春秋

编辑 | 史论春秋

«○●—【男童进女厕事件】—●○»

“你是农村来的吗?你没子宫生不了孩子吗?怪不得你没有同理心!”

Sh54.ZHIli123.CoM

Sh54.ZHIli123.CoM

前段时间,随着哈尔滨地铁女厕视频被曝,困扰无数女性的“男童能否跟着妈妈进入女厕”这个问题,再次引发了全国网友的争议。

事情起因很简单,一位女孩进入女厕后,偶然发现有个小男孩在没上锁的隔间内,小男孩惊恐无助的神情让她下意识的后退了一步。

随后,她想起自己进来时,并未发现有母亲在外等待。她出于好心,误以为男孩是不小心走错卫生间,于是好心提醒他,小男孩是不能进女卫生间的

谁料话音刚落,男孩的母亲像只炸了毛的猫一样大声喧哗,任凭女孩怎么解释,她都固执己见的认为女孩伤到了自家儿子的幼小心灵。

或许是这位母亲太护子心切了,她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从弱势上升到咄咄逼人的一方,男孩当场被吓得嚎啕大哭起来。

听到孩子的哭声后,本就气势嚣张的母亲情绪愈发激动,她要求女孩必须给她6岁的儿子道歉并得到原谅,否则谁都别想出这个门。

男童进女厕本就是他们不占理,再加上女孩挨了一顿劈头盖脸的怒骂,心里倍感委屈,于是她义正言辞地拒绝了这个无理的要求,并用手机拍下这一切来保留证据。

男孩妈妈见此也不甘示弱,她掏出手机就开始摇人,让男孩爸爸赶紧来女厕为儿子“主持公道”。

随着亲友团的介入,男孩妈妈的气焰可谓是上涨百倍,女孩不过是说了一句“你家孩子6岁该上小学了,怎么能进女厕”。

男孩妈妈直接开启人身攻击:“你是农村来的吧?他6岁怎么可能上小学啊?”“你说话这么难听,难道你是没子宫生不了孩子吗?”“没有小孩,怪不得你没同理心。”

母亲在这边一顿输出,男孩父亲看见女孩在录视频,立马伸手拍向她的手机,为了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她只能暂停了录制。

让人感到愤怒的是,这场单方面的辱骂持续了将近30分钟,即便是工作人员介入,男孩母亲也没有停下她的歇斯底里。

如果没有工作人员插手这件事情,一场真实版霸凌事件可能无法幸免。

视频曝光后,评论区里呈现了两边倒的趋势,一方认为6岁以下的男童不具备独立上厕所的能力,所以他们跟着母亲一块儿进来也无可厚非。

而另一方态度明确,认为男童不可进入女厕的原则问题不该被打破:

“女厕所不出现男的这个道理很难懂吗?你的孩子只是你的孩子,别人没有责任和义务去包容。”

“假如你有个6岁的女儿,你会允许爸爸带她去男卫生间吗?”

“事实就是男孩子不能进女厕,怎么就变成伤害孩子了?女孩戳破大人的错误行为,结果被他妈妈拿孩子的心灵当做挡箭牌。”

更有甚者看热闹不嫌事儿大,攻击男孩母亲是丧偶式教育,甚至还挑起性别对立,在这件事儿上火上浇油。

视频得到广泛关注时,被辱骂的女孩发文声称,有人将视频举报下架了,理由是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

都到这个时候了,男孩妈妈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错在哪儿了,这难道不是一个家庭的悲哀吗?

在整件事情中,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妄图将错误推到他人身上来减轻自己心理的负罪感,相信大部分父母都这样做过。

这位母亲当时如果能冷静下来,利用此事帮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性别观念,同时教育好孩子要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后面这档子糟心事儿也就不会发生。

«○●—【男孩不等于男童】—●○»

其实母亲带着男童进入女厕、女浴室、女换衣间的事件已沦为常态。

这些场所本是为女性打造的私密空间,但部分毫无道德的家长亲手打破了这场平衡,为其他女性同胞们带来了无数困扰。

之前有一位网友向某博主爆料,称自家附近的游泳馆每天都有母亲带男童进女浴室和女更衣室的情况。

那些“男童”身高几乎快有一个成年女性高,并且还发育出喉结、长出了浓密的小胡须。

不怀好意的眼神、贪婪的神色、下体起生理反应等情况,让她感到既羞愤又难堪。

当她强忍不适找到工作人员和孩子母亲理论,结果对方却以“孩子还小,他懂什么”和“就你长得金贵,还怕人看”等言辞,将她胡乱打发回去。

Sh54.ZHIli123.CoM

对此,她只觉得不可思议,一个看起来上初中的男孩,明明已经有独立洗澡换衣服的意识,为什么他的母亲却视而不见,让其随意窥视其他女性的裸体,侵占大家的隐私呢?

如果说女厕内的隔间能勉强保证女性的隐私,那浴室、更衣室等地就是完全将隐私都暴露在空气中,这样的场合为何还要让异性儿童进入呢?

可悲的是,女性隐私空间得不到保障的案例比比皆是,很多网友曝出自己在女更衣室或浴室遇到“熊孩子”的经历。

“工作人员没多少也就算了,有个五岁小男孩一直在掀开不同的浴帘偷窥,让我感觉非常不舒服,下次不会再去了。”

“我朋友在试衣间换衣服,一个小男孩突然掀起帘子就闯进去,然后女店员把他拽出来之后,他直接趴在地上看,真的让人很无语!”

Sh54.ZHIli123.CoM

如果你在大街上拉着一个人问“男人能不能进女卫生间?”

那你得到的答案一定是“不能”,因为男女授受不亲,除非他去的是公共卫生间。

但你如果换个说法,问“男童能不能进女卫生间?”

那么这个答案也将变得不再绝对,人们在心里反复斟酌后,才会说出个人见解,因为“男童”的身份变得不再唯一。

“男童”第一层身份代表了“男性”,第二层身份代表着懵懂无知的“儿童”

很多宝妈认为孩子年纪还小,没有独立自主意识,带他们去女厕也是迫不得已的下下策,因此,一件不成文的“隐性”规则就在宝妈之间蔓延,并且她们也是这样做的。

时间一长,宝妈们养成了带男孩去女厕的习惯,便理所应当的认为全世界都该体谅辛苦的她们,否则你就是不讲道理、没有同理心的人。

现在有很多大商场为避免孩子被人贩子拐走、摔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直接大手一挥直接在女厕内装上小便池,既省钱又能让宝妈们安心。

不知从何时起,大家下意识把“男孩进女厕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当成隐私安全,把“他就是个小屁孩,哪儿懂得那么多”当成年龄安全,抨击被看女性的容貌作为性别安全。

现实生活中把女儿带进男更衣室或男浴室的案例特别少,所以人们逐渐忘记父亲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自然也能带孩子去卫生间。

«○●—【谈“性”色变】—●○»

Sh54.ZHIli123.CoM

前段时间,江苏一位妈妈向网友们分享出女儿“嫌弃”爸爸的趣事。

那天下午,爸爸单独带女儿到外面游玩,经过公共厕所时,父亲曾在内心一番挣扎,女儿在外面等待,他不放心,但女儿陪自己进男厕所也不太合适。

为了不让女儿出现什么意外事故,他只好选择了后者。可谁知女儿一听爸爸要拉着自己去男厕所,便毫不犹豫的拉开了与爸爸的距离。

眼看爸爸仍旧不死心,她奶声奶气的吐槽爸爸道:“我是女孩子,你为什么要让我陪你去厕所?你那么大人了,还不会自己上厕所吗?”

看到这里,还会有人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吗?如果不是女孩母亲的悉心教导,她又怎会知道“男女有别”这件事情呢?

明事理的父母自不用多说,也会教育好孩子。但有的父母谈“性”色变,害怕孩子成熟的太早,污染了他们纯洁的心灵。

没有性别意识的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因此也成了人们口中没教养的“熊孩子”。

父母以为自己将子女保护的像白纸一样,就是对她们最好的教育,却从未想过这样做可能会让孩子在面对无恶不作的坏人面前还懵然不知。

遮住他们的眼睛,捂住他们的耳朵,从来都不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无知也不该成为坏人的帮凶。

所以,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都有权利学会性教育知识,明白什么是“男女有别”。

再者说了,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认为女厕所是绝对安全的地方?难道仅凭孩子就在眼皮底下好看管?

既然男厕不方便去,带孩子上女厕也不能万全之策,那要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如果父母都在场的情况下,可以让同性的一方陪孩子去卫生间。但现实大多数都是母亲独自陪同孩子出来,家长们不得不想其他的办法。

比如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单独上厕所,并给他佩戴好电话手表等通讯工具,来确保孩子的安全,或者是我们在上卫生间时,可以让附近的店员或保安人员花费一两分钟帮忙照看孩子。

如果遇到迫不得已,必须带孩子进女厕的情况,我们可以向这位妈妈学习:

小芳(化名)在带孩子出去时,孩子着急上厕所,可附近没有亲子卫生间,于是她从包里掏出一个眼罩给儿子戴上。

进入卫生间前,她郑重的嘱咐儿子,不许摘下眼罩更不能随意乱瞟,让其他姐姐觉得心理不舒服。

紧接着,她牵着孩子来到其中一个隔间解手,全程并未摘下眼罩,直到她们走出卫生间,来到了外面的洗手池上,母亲才将孩子的眼罩摘下。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并没有纵容孩子,让其产生一种“我年纪小就能理所当然的进入卫生间”这种想法,而是言传身教的教育孩子:男女有别。

这位妈妈的做法完美解决了孩子进女厕的问题,甚至还从根源上避免了其他女性本应受到的恐慌与尴尬。

有人曾提出每座城市可以多建设一些亲子或家庭卫生间,这样孩子与陌生人也不用见面,岂不是皆大欢喜?

事实上,一些大城市里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只不过还是会有人贪图方便,直接带着孩子进女卫生间。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她们忽略了孩子在3岁时,其实就有了性别意识这个概念。频繁带孩子出入女性隐私空间,只会让孩子性别意识混乱,并带来一些不当的刺激行为与引导。

«○●—【小结】—●○»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加强孩子对性别教育的记忆,让其从小就树立起尊重他人隐私和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

父母对孩子的担忧,我们也可以理解,毕竟每位家长都不忍看到毫无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遭受迫害。

但家长们需要意识到,不管孩子长到几岁,我们的担忧只会多不会少。

他5岁时,担心他被人拐跑,他10岁了,担心他的成绩不好,他20岁了,我们担心他找不到好工作。

由此看来,家长们的担忧是无限的,如果我们单纯是害怕孩子出现安全问题,就不允许他们进入正确的公共环境内使用相应的设施,那孩子们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

放手意味着成长,我们除了要学会放手,还应该教会孩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从而实现与孩子共同进步。